•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下陆区聚焦“四化”促转型 全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近年来,下陆区坚定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着眼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首善之区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辖区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瞄准循环经济产业不动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企业集聚,先后吸引了光大环保、绿邦再生资源利用、荆冶湘环保综合利用等等一批国内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和循环经济项目落户,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总占地面积达2040亩的专业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拥有“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预计2021年底全区循环经济产值突破100亿元。

一是聚焦“生态化”,点燃绿色发展“新引擎”。树牢生态理念“定盘星”。循环经济产业园旨在打造精品专业园区,产业园在引进企业上坚持主营业务差异化,产业发展一体化,既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又避免企业同质化竞争,打通了产业园内部循环路径,基本实现园区循环化发展模式。培育生态链条“主心骨”。通过技术链创新、价值链提升,开展尾矿高效分离提取和高值化利用,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形成以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筑牢生态项目“压舱石”。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磁场效应”,吸引荆冶湘、绿邦、长投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纷至沓来,短短两年时间,已有建成项目7个,在建项目4个,即将开工项目1个,园区格局不断拉开,实现“项目满园”,形成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闭环,为推动下陆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是聚焦“效能化”,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子”。金字招牌“谋路子”。依托国家级大宗固废基地金字招牌,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以打造两百亿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为目标开启了“二次创业”,基地核心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布局12个亿元项目,形成专业集聚、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2020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逾2.44亿元,成功申报国家专项债券资金3亿元,投资兴业环境持续优化,先进发展经验被国家、省、市媒体专题报道40余次。产业集群“扩能级”。随着大江环科建成国内第一家铜冶炼弃渣资源化全回收选矿生产线,实现年处置尾矿砂118万吨且无终极废物排放,年可产铜精矿10万吨,相当于2座国内大型矿山采矿水平;大冶有色铜冶炼节能减排改造及其配套项目、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稀贵工业园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实现铜精深加工系列化、高端化、终端化,提升产业附加值。数字经济“赋新能”。邀请海尔数字、浙江中控等知名工业互联网企业开展专题培训,赴武汉、北京考察国家顶级节点(武汉)运营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以及中国信通院,先后对接浙江中控、大唐互联科技等国内知名工业互联网企业,寻求合作机遇。制定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牵引工业转型升级,建成辐射鄂东南、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降成本、增效率、提质量、强动力。

三是聚焦“高端化”,激活科技创新“新动力”。强化研发“搭台子”。依托大江环科的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光大绿色环保的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江苏省节能工程设计研究院、环保能源研究所、环保水务研究所、绿色环保研究所及技术分析检测中心,以及百名专业研发人员和多项世界领先技术,为园区循环经济赋能添力。培育平台“铺路子”。引导规上工业企业新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32家,覆盖率达60%筹建黄石市矿产资源产业研究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成功申报省揭榜制项目企业4家,专利申请总量达4600余件。成果转化“架梯子”。域内循环经济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在同领域保持着领先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大江环科铜冶炼炉渣无尾砂坝选矿处理系统,是国内同行业规模最大、综合回收最全的烟灰综合回收系统和铜电解废液净化回收系统;黄石加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环集烟气100亿立方,综合利用脱硫废水15万立方,SO2减排20000吨,产业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四是聚焦“精细化”,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红色赋能“强筋骨”。坚持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项目上,通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推动市场主体增强自身定力、固本强基。20216月,长乐山工业园区党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成立42“双千”服务专班、组织30名县级领导积极对挂点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工难、向上争取难等问题,为18家融资难企业获得约1.3亿元融资。优化作风“疏经络”。全面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五级联通。协助湖北绿邦再生资源利用和荆冶湘环保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办理“先建后手续。疏通各类市场主体资金、物流、产销“经络”。招才引智“补气血”。加大对“高精尖缺”领域倾斜支持力度,以院地合作、校企合作、政策扶持等为抓手,全面补足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人才“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