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关于国家火炬黄石下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一是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国家火炬黄石下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划(2022-2024)》,从顶层指导基地建设。二是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发改、科技、经信、招商、人才等各方力量,全面保证完成基地建设任务,建成规模和水平居中部地区前列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

二、基地建设发展总体情况。

下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占地面积约2040亩,是我市最大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聚集区,该基地从定位、规划、征地、拆迁到腾地扩园,从招商引资到项目落户、建成投产,仅用2年多的时间,就已实现项目满园。截至目前,已落地项目15个,总投资逾60亿元,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实现产业集聚、效益提高、环境改善、释放创新活力,截止2022年底,基地总产值已突破400亿元。

三、基地建设做法及成效。

1、抓产业发展,产业体系日臻成熟。近几年基地建设加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固废处理、水处理、PCB废物、建筑材料、废杂铜、炉杂、烟灰、废旧轮胎、危废处理等为重点的可再生、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基地内循环经济企业门类齐全、各具特色,形成了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初步建成“回收—拆解—粗加工—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及贸易一体化”、上中下游企业相互衔接配套的完整循环产业链条。

2、抓招商引资,从“招大引强”到“雁阵效应”。基地聚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国字号”大冶有色等循环经济骨干企业,于2019年招来“头雁”,投资近20亿的光大(黄石)静脉产业园项目落户基地,该项目是中国光大集团旗下绿色环保板块。此后又先后引进绿邦再生资源项目、荆冶湘环保综合利用项目、环投城市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等一批高质量的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中型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快速提升跟进的循环经济“产业雁阵”。

3、抓创新主体,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按照“初创型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进行梯队培育。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达到64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83家,为高企后备库注入新生力量,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46%,全市第一。

4、抓平台建设,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抓创新平台。把创新平台建设与基地建设相结合,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向基地积聚,促进基地内科技资源有效共享,努力将基地建设提升到更高层次,目前,建有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1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二是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对接全域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大江环科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建立常态化的产品、技术信息沟通机制,开展前沿技术联合攻关。引导有色设计院为其它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规模中试、检验检测等服务。三是抓建设专利服务、检测服务机构,为基地内广大企业提供面对面的贴心服务。

5、抓人才培养,为基地建设提供支撑。一是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力度,构筑支撑基地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区制订《关于深入推进“首善下陆人才计划”加快首善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聘请、引进各类高层次拔尖人才前来工作或合作,2022年各类研发平台新招引科技人才132人。二是支持基地骨干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和企业研究中心,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三是开展培训,加快专业技能人才培育。形成基地内完整的人才梯队。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及目标

以湖北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样板、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为契机,以大宗固废“大宗量、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突破技术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构建上下游协同顺畅的产业体系,推动大宗固废由“高碳、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打造国内重要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

到2024年,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特色产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培育产值过百亿企业1-2家,50亿企业3-4家,建成规模和水平居中部地区前列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