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下陆区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省级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陆氏宗祠。

2. 市级不可移动建筑类文物: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旧址。

3. 湖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黄石市大冶有色办公和生活区历史文化街区

4. 黄石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下陆钢铁厂旧址(连铸厂房) 、黄石纺织机械厂旧址、湖北省拖拉机厂旧址、下陆火车站旧址。

5.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寿牌子锣

6.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詹氏祖祭

 

陆氏宗祠简介

简介陆氏宗祠隶属于下陆区旅游新区东方山社区,始建于北宋中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属砖、石、木结构。墙体是古分砖灌泥浆筑成,大门、两侧圆门、天井、台阶、柱脚等由上好的青石和汉白玉雕嵌而成。20188月,下陆区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对该宗祠实施了抢险加固工程,对地面防水、墙体裂纹、墙面泡鼓、木料防虫、木料烂处加固、油漆、瓦面清理等破损部位进行修缮并恢复原貌。



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旧址

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是黄石地区第一个工人俱乐部,旧址位于下陆区胜利社区老下陆127号。1962年,黄石市人民委员会将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列入黄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2210月下旬,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成立。中共港窑湖支部利用工人俱乐部成立的机会,在下陆召开了一次组织工作会议,总结了下陆工人俱乐部成立的经验,研究了成立工人俱乐部的有关事项,并要求各厂矿立即成立工人俱乐部。会议以后,黄石地区各厂矿工人俱乐部(工会)相继成立,黄石地区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从沿湖路下陆湾路口拐进登山步道,可见一处旧式庭院。这里是下陆区胜利社区老下陆127号。青砖、黛瓦、马头墙……这幢风格独特的徽派传统民居,似乎要向每一位来此参观的人诉说一个曾经的故事。  

192210月下旬的一天,在中共港窑湖工矿区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亦称大冶铁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在下陆湾召开。参会工人和四乡来看热闹的农友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当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特派员郭亮在讲话中提到“工人大于天”的理念,现场掌声雷动。 

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是黄石地区第一个工人俱乐部。胜利社区老下陆127号也成了工人俱乐部筹办前后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场所。风雨百年路,初心永不忘,至今耸立的老宅更像一位见证历史的老者,等待更多的人走近它。



大冶有色办公区简介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部1号楼始建于1958年,时称专家招待所,当时主要用于原苏联援建大冶冶炼厂专家住宿用。招待所为东西走向的欧式二层建筑物,坐落在一片树林之中,环境优雅。

  招待所建成后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安排原苏联专家食宿,二是上级领导和知名人士来厂视察指导工作休息或食宿,三是召开一些高规格的会议。随着接待量的增加,公司于1983年将招待所扩建成三层,总建筑面积2079.8平米。1993年改造后一直用于公司总部办公。



有色红军楼(高干楼)简介


有色红军楼位于下陆大道21号,又称高干楼,该小区共有114户,384人。其中8栋独立小洋楼系1957年建造,1961年投付使用,此8栋独立小洋楼当初是为满足苏联专家援华建设而造的,每栋小洋楼的建筑面积为299.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398.88平方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原苏联援华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大冶冶炼厂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常有苏联专家来厂指导工作,为方便苏联专家们工作生活,特别建造了8栋独立的小洋楼。后期,苏联专家退出后,此处楼房由有色公司按级别划分给了公司省管干部们居住,故又名高干楼

老红军赵开毅老人生前一直居住生活在这里。他是13级干部(正、副团级干部),原是刘伯承元帅警卫班班长,赵老退休时,湖北省委组织部派人来了解情况,老人直言一切都好,别无所求。组织部专员核对其资历后,直言其资历与住房面积不匹配,由有色公司出面,增加了其家居住面积,现在赵家的住房面积有180平方米。

现年91岁高龄的老八路邓明先生回忆道:高干楼1962年以前配备有警卫室和司机房,后因文革历史原因拆除了。以前在此居住的都是1949年以前参加过中国革命的人居住,现如今,老红军、老八路只剩下他一人了。

走进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有色工业历史的印记镌刻其中。


下陆钢铁厂旧址

(含焦化厂,原料厂,连铸厂房,半连轧机组,100无缝机组,大塘

三村、四村生活区等)

序 号:6

编 号:42020220180006

时 代:1958年

地 址:下陆区大塘社区

简 介: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等问题。会议提出“以钢为纲,全国跃进”的方针,号召1958年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这一年,下陆钢铁厂破土兴建。

价值描述:下陆钢铁厂的兴建是在“以钢为纲”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兴衰分合见证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尤其是黄石地区工业发展历程的极佳范本。作为下陆钢铁厂的附属建筑,下陆钢铁厂生活区保存的老城区肌理,是我们研究老工业基地发展变革的素材。下陆钢铁厂旧址价值认定上符合《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第十五条的第3、4、5标准。

现 状:保存较好


黄石纺织机械厂旧址


序 号:24

编 号:42020220180024

时 代:1966年

地 址:下陆区下陆大道72号

简 介:黄石纺织机械厂是在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援内地建设”

的历史背景下,在1962年下马的原湖北矿山机械厂的旧址上扩建并发展起来的。1964年中国纺织工业部着手选点,1965年4月至1966年6月进行筹建,筹建工作到1966年6月基本结束。6月开始组织内迁,内迁人员以上海印染机械厂二金车间为主体,还有上海、郑州、沈阳以及同行业兄弟厂部分人员内迁黄石,组建新厂,并由纺织工业部给予银行开户,命名为“国营黄石纺织机械厂”,1966年7月1日正式开工投产,以生产染整设备丝光机为主,当时其经营类型属纺织工业中的纺织机械加工制造工业,经济类型属全民所有制。

价值描述:黄纺机始建于1965年4月,建成于1966年6月。1965年从原湖北矿山机械厂接收厂房,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住房8栋,共646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1966年建造第11栋宿舍,1969年建造铸工车间,1971年建造热处理和电镀车间,1972年建造军工车间。作为黄石工矿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保存和纪念价值。

现 状:保存一般


湖北省拖拉机厂旧址


序 号:25

编 号:42020220180025

时 代:1958年

地 址:下陆区神牛路12号

简 介:1958年10月28日,阳新军垦局成建制撤销。根据湖北省委的批准,

军垦局党委书记李震远为领导创建湖北省农业机械制造总厂(湖北农机厂)。当

时,全厂职工2297人,其中转业军官415人,上海知青232人,新招农村合同工1616人。

1961年1月,该厂全面投入生产。1962年8月,湖北省委决定,湖北煤矿机械厂合并到湖北农机厂。同年,武汉江岸大江厂、黄石钢丝绳厂相继并入,湖北柴油机厂、黄石煤炭局等单位一批干部和职工调入。1965年12月,第一台东方红-20拖拉机(简称东-20)试制成功。这是我国自主设计的拖拉机行业、民族工业的第一品牌。1966年2月8日,湖北省机械工业厅[66]工办字第145号文件决定,湖北农机厂更名为湖北拖拉机厂。东-20拖拉机开始批量生产。1978年12月,湖北拖拉机厂统图定型后25型拖拉机试制成功,初名东方红-25,后改为神牛-25型拖拉机(简称神牛-25)。神牛-25获湖北省优秀产品和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国家银质奖,出口欧、亚、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3-1992年,工厂步入鼎盛时期。

1992年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工厂受到产品结构单一和内部经营机制不活的双重困扰,经营日趋艰难。2000年3月,黄石市国资局与浙江永康环宇公司双方代表签字产权出售。湖北拖拉机厂正式退出国有企业序列。2000年3月改制为民营企业,改名为湖北神牛拖拉机有限公司,现更名为神牛拖拉机有限公司。

价值描述:湖北拖拉机厂试制“东方红20型拖拉机(简称东20)获得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设计生产拖拉机的历史。这是我国自主设计的拖拉机行业、民族工业的第一品牌。神牛-25获湖北省优秀产品和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国家银质奖,出口欧、亚、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20和神牛-25拖拉机,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研发生产的自主品牌,是农机科技方面取得的创新突破。大批量的生产销售为企业和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拖拉机的大量使用,改变了过去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牛耕人种的原始局面,机械化大生产极大提高了效率与产量。

省拖的组建,有着浓厚的军方背景和时代特色,是全国支持黄石工业城市建设的缩影。在这里,军人、知青、大学生和广大农民(合同工)融为一体,体现了黄石许多工业企业人员构成的特点。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正是黄石工业企业发展的特色路径。湖北拖拉机厂遗存下来的大量建筑,呈对称分布,造型各异,整体和谐统一,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根据《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第十五条“同一时期在全国或者本省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者先进性的工业遗存,可以认定为工业遗产”,建议将工厂大门、办公楼、厂区内有代表性的厂房和“神龙-25”雕像列为湖北省拖拉机石工业遗产。

现 状:保存较好


下陆火车站旧址


序 号:4

编 号:42020220180004

时 代:1892年

地 址:下陆区老下陆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

简 介:铁山至石灰窑的运矿铁路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开工兴建,至第二年七月竣工。起自铁山铺,终至石灰窑江边,全程72华里。设有铁山、盛洪卿、下陆、李家坊、石堡等五个车站,其中下陆车站为中心站。抗日战争爆发后,“日铁”控制大冶厂矿,汉冶萍公司受命拆迁厂矿设施,铁山至石灰窑运矿铁路的拆轨工程于1938年8月中旬完工,共拆轨33.97公里。 日军攻陷石灰窑前夕,爆破队炸毁了自铁山至石灰窑运矿铁路的全部桥梁。1938年底,“日铁”从长江捞起原汉冶萍大冶厂矿于沦陷前夕沉江的钢轨、钢枕,着手恢复从铁山至石灰窑江岸的运道。运道于1939年4月初通车,沿线 设有铁山、铜鼓地、下陆、李家坊、龚家巷、石灰窑等车站。日本战败后,运矿 铁路回到国民政府手中。新中国成立后,下陆车站一直使用到1975年,既是客运站也是货运站。1975年在车站旁边建成新的下陆火车站,老的下陆车站停用至今。

价值描述:建成于1892年的下陆车站是湖北最老的火车站,它不仅是湖北铁路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也是湖北工业史的实物见证,是弥足珍贵的湖北近代铁路和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前,下陆车站未被列入“汉冶萍煤铁厂矿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空白,对研究汉冶萍公司及黄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具有较好的建筑美学意蕴。下陆车站旧址价值认定上符合《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第十五条的第1、3标准。

现 状:保存较好



王寿牌子锣简介


牌子锣是一种民间吹打乐,主要分布在黄石及鄂东南地区,清光绪年间(1900年),由王全耀先生传入黄石市下陆区王寿湾,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传承了五代人。

黄石市下陆区牌子锣现存曲牌36首,主要为打击乐和吹奏乐。打击乐谱,俗称锣鼓经,以锣、鼓、钗等为主要乐器,常用的锣鼓经有单竿和双竿两种。吹奏乐谱,也称曲牌,大部分曲牌无词。曲牌又分大乐曲牌和小乐曲牌。大乐曲牌用唢呐演奏,也可用笙合奏。小乐曲牌用笙和笛子演奏。牌子锣有大吹大擂的壮观场面,也有小吹小打的热闹场面,一般用在上香、祖祭、拜寿、拜堂等。

牌子锣具有传承性、群众性、娱愉性等特征,因此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故参与学乐者代代有传人,家家有乐手,村民人人喜爱,在各类会活动中,受众广泛,有“百听不厌”之谓。牌子锣曲调优美,通俗易懂,演奏铺张,热烈奔放,是百姓娱愉身心的极好形式。

2006年9月,王寿牌子锣列入黄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5月,王寿牌子锣被省政府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陆唐祭简介


下陆唐祭习俗以湖北省黄石市詹氏宗祠为活动中心,宗祠位于黄石市下陆区风景名胜区东方山南麓,其地倚高岗,面流水,丛林葱郁,芳草争荣,洵得天独厚之佳境,景色绚丽。

现宗祠谱系人口三万多人。分布区域有:黄石、大冶、阳新、鄂州、英山、十堰、郧阳、竹山、竹溪、武汉等市县,以及赣、皖、陕、豫、苏、沪等省市。

下陆唐祭习俗继承着儒家学说的传统礼仪文化。詹氏重视文化教育,儒学传家,讲求礼教的门风世德,自宋末由赣迁鄂人冶籍立族,迩八百年来为之所重,源远流长。詹氏家谱记载:“吾族系宦裔, 崇祭礼。是有元之世,即举行春祭。同诣墓庭,而继用孝享。道光己酉年(1849)秋祭始举。”是以“祠堂不但祭祖,且为行礼之地也。”“歌童、六所、乐生人数多寡,由宗祠议定,凡族中之不忘祖先者,皆准其薄输微资,人祠观礼,并得燕饮。”詹氏秋祭祭礼,由七大房轮流为首,每年孟冬月初九至初十日举行,参加人员多达三四百人。自1849年至新中国成立初,已连续举行儒学祭礼一百余年,后间断三十余年,八十年代重新恢复。

祭祖礼执事有:报台一人,通赞一人,达赞一人,祖座、中亭、香案执事六人,读文生二人,歌诗生六人,陈设所执事三人,引随礼生六人,祭官三人,礼乐生十二人,共四十多人组成。时间从中午开始,至夜间结束,约需七八个小时。祭礼程序分巡所安筵、初献、亚献、三献四个篇章组成。其中诗词、歌赋、祭文等计有:歌诗章三十八篇。六所告文六篇,祭祝文三篇,点茶歌三章,祝嘏词一篇。当三献进人长短曲伴奏点茶歌之诗章时,全体礼生伴和,祭礼进人高潮。祭礼最后在诵祝嘏词、送神安位、执事退班、鸣金发炮声中结束。祭祖礼的古代乐谱演奏,旋律悠远绵长;优美的诗文,唱诵声正腔圆。祭祖礼全程古朴典雅,肃穆庄严,热烈隆重。

詹氏儒学祭祖习俗,谱牒记载,常理祠事之人及公私立学校毕业土子,在春秋二条中,皆应登山,人祠致祭。不得藉事推委,毋得畏劳。以报祖德,以行礼教虽是对祭祖的高度重视。却也体现了一个宗族大兴斯文和对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孔子说:“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祭祖先,好象祖先在那里。用曾参的话说:“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祭礼”有教于人敦厚,束身砥行;教于人进取,学效圣贤的优良传统。“祭礼” 是一份宝贵的民间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