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2023年下陆区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下陆区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继续加快建设科技强区。为延续近些年我区科技创新的良好态势,根据市创新促进委员会工作要点和区委区政府年度工作部署,制定2023年工作要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2023年,下陆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各项部署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聚焦建设科技强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确保全年各项重点科创指标完成,考评成绩进入全市第一方阵。

(二)工作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18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56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企业进规3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47亿元,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4.99亿元,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不低于2.77%,规上工业企业新招引研发人员60人以上。

二、工作重点及举措

(一)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服务下陆高质量发展。

1、全面开展科技强区建设。统筹推进我区科技强区建设各项工作,组织召开推进会,对重点创新任务和重点科创项目,集中精力,倒排工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

2、全力推进特色科技园区建设。全力推进国家火炬下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大宗固废“大宗量、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突破技术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构建上下游协同顺畅的产业体系。推进新型绿色智能表面处理产业园建设,建设一个规范、高标准、智能、绿色的新型表面处理产业园,2023年计划完成办公楼、废水处理中心、一期厂房仓库建设。加快建成下陆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引入高精尖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加快园区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千亿产值“华中铜谷”,释放优势产业集群效应。

3、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一是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引导企业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和上海离岸科创中心。积极培育“双创战略团队”,重点引进紧缺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二是深度对接鄂州花湖机场,做好黄石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推动与鄂州、黄冈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智慧物流、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建设临空产业集聚区,联合打造临空经济带。

(二)提质培优创新平台,全面打造创新驱动核心动能。

4、积极推进创新平台提质增效。一是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壮大。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原则,支持湖理节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壮大,提档升级,引导湖北省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提升创新能力。精准对接省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解决更多“卡脖子”问题,壮大区域创新实力。二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鼓励企业自建、与高校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使其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力争2023年申报备案3家省级创新平台。

5、积极推进“双创”平台提档升级。积极指导磁湖汇、湖北理工慧谷孵化器做好科技企业孵化器提档升级,支持磁湖汇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业互联网众创空间申报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依托小微创业园、总部经济大楼等载体,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努力将龙翔科创园打造成市级众创空间,引导产业园向精细化、特色的众创空间转型。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政产学研融合互通。

6、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按照“政府引导、高效管理、平台投资、企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对接,积极引导华中铜、大江环科、朗天药业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47亿元。

7、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组织企业实施“两个100”专项行动,积极申报省、市级科技项目,力争最大限度地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展和创新能力水平提高。

8、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收集企业技术难题,引导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造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吸引高校、院所科研人才进企业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卡脖子”技术,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不断创新,不断挖掘个人潜力,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支持中铜华中铜申报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四)积极培育创新主体,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9、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引导创新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支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牵头组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合体等,推动龙头企业平台化、链条化发展。

10、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按照“初创型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进行梯队培育,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费减免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大力引进一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跨境电商、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和环境友好型项目。2023年确保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以上,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18亿元。

11、做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年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库企业达40家以上,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宣讲、业务培训力度,确保科技政策“应知尽知”、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入尽入”。力争2023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56家。

(五)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推进科技强区建设。

12、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建立和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企业引才成本。推动人才驿站、人才超市提升服务质效,构建拴心留才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机构科技合作,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积极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引导企业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和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实现“引才在外地、用才在黄石”。积极培育“双创战略团队”,重点引进紧缺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充分引导发挥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实效,为企业输入新鲜科技血液。

13、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融资模式,完善“市区联动、银企对接”工作机制,不断扩大科技信贷覆盖面,积极为科创企业提供良好融资环境。大力推广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普及投贷联动、政银企联动等融资模式。

14、构建良好创新氛围。强化科学普及,以每年的“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为契机,举办科普活动。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力度,持续提升政策知晓率。支持辖区各企事业单位承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项目路演、产学研合作对接等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开展企业家坐谈会、人才联谊、产才对接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15、加强保障措施。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下陆区创新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定期研究解决创新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将重点科技创新指标纳入全区目标考核体系,并将科技创新工作绩效作为年终领导班子和个人履职尽责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区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不低于2.77%,综合运用财政拨款、上级奖励、贴息等财政资金杠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六)坚持党建引领,赋能科技创新发展。

16、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党内活动,加快构建党建与科技工作融合、双向提升的良好格局。用理想信念凝聚人心,用工作推进实绩检验学习成效。

17、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明责、履责、督责、问责”的责任落实机制,把党内廉政建设与科技工作同布署同推进,坚决纠正“四风”,坚决摒除“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进一步转理念、转作风、转方式,全面营造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打造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科技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