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下陆区市场监管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一、2022年主要工作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场监管工作克服了人员紧张、任务繁重等困难,顶住了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压力,发扬了顽强拼搏、负重奋进等精神,圆满完成了市、区工作部署及市场综合监管任务。

(一)守住了安全底线。食品: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3月底已通过省级专家预审;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校园周边全部划定食品摊贩禁售区域;探索“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模式,完成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接入视频源500路,实现学校(幼儿园)全覆盖;与润信共建城区首家智能化食品安全快检室,全年完成食品安全抽检731批次、食品安全快检1450批次,合格率达98%以上;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障节日市场繁荣安全及市、区重大活动开展;推动“两个责任”落实落地,落实分级包保,开展实地督导,组织148家A、B、C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开展食品相关法规培训,目前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位居全市第一。我区连续四年荣获全市食品安全考评“优+”等次。药品:全覆盖开展监督检查,突出涉疫药品、网络药品销售及医疗器械监管,加强疫苗、血液制品、特殊药品、中药注射剂、中药饮片等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加强涉疫药品保供稳价,严厉查处“囤积居奇”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市场供应。因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特种设备:推动实施特种设备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建立超期未检“动态清零”工作机制,强化重点企业及电梯安全整治,推进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开展低效利用工业园特种设备清理,解决美尔雅等重大安全隐患。产品质量:聚焦“衣食住行”、“一老一小”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实施产品质量专项整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检,组织47批次产品质量抽检,9批次不合格,责令全部下架并移交市局执法。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

(二)优化了营商环境。行政审批:一手抓纾困解难,开展“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和“壮苗行动”,加大支持“个转企”,解决企业登记难题,获区委通报表扬。一手抓深化改革,全面推行“1050”标准,推行“跨域通办”,办理城区首例“跨省通办”业务;继续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贯彻实施“一企一证,一业一证”改革,跨部门多事联办办理量累计位居全市首位;落实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成功办理黄石首家市场主体“歇业备案”登记;推动食品经营领域审批便利化改革,成功办理全市首张“一证多址”食品经营许可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4133户,创历史新高。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沉睡专利”转化,转让金额110万元,落实质押融资300万元;大力培育地方品牌,朗天药业“尼莫舒”商标被确定为湖北省优势商标;开展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大江环科公司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2022年度商标注册量增长率、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全市第一;推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转供电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强化广告合同监管,推进长江禁捕、养老诈骗、殡葬用品、烟花爆竹等专项整治;做好“守重企业”推荐申报,成功申报“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市级49家,省级25家;做好企业年报工作,截至4月下陆区企业、个体户及农专年报率均排名全市第一;抓好企业调查服务,顺利通过区人大常委会专项评议,我局受区委、区政府表彰。质量发展:加强质量强区工作,实施中小企业质量提升行动,开展计量器具监管工作,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行为,积极培育“市长质量奖”企业,朗天药业获第七届市长质量奖,新兴管业荣登全国首批央企“领跑者”榜单,宏维物业通过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下陆区政府获评为2022年度黄石市质量强市工作先进单位。放心消费:全面开展舒心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组织东方山风景区、益朵港饼、白鸭皮蛋等企业参加“黄石十大消费品牌”评选;全力抓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共受理各类投诉2058件,办结率、回复率均达到100%。

(三)改善了市场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坚持一场一策,严把改造标准,攻坚克难推进,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全部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工作任务,其中,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了新北村综合广场,对老北村市场予以关停和拆除,彻底解决了下陆区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最大的痛点和堵点。农贸市场整治改造工作多次在综合评比中排名城区第一,并在全市推进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争取落实市级奖补资金442万元、区级奖补资金75万元,且被区两会代表委员评为年度最满意工作之一。

(四)严守了疫情防线。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切实抓好农贸市场、药店、餐饮、外卖、冷链食品等疫情防控,全面落实疫苗接种任务,贯彻执行核酸检测要求,认真抓好主要生活消费品和重点药品稳价保供工作,大力支持挂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党员干部30余名到挂点社区开展核酸检测20余次,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加强了文明创建。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对标完成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季度星级考核评定并兑现奖励,不断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争取市局力量支持,全面落实农贸市场、食品两小、药店等主体文明创建要求,创卫工作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六)落实了党建责任。从严从实加强党的建设,统筹推进机关党建和“小个专”党建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党委中心组年度学习安排和“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落实“三个清单”工作制度,收集并协调解决问题29个,实践活动简报被各级媒体转载9篇。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观摩现场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注销跨省办理等实事被区“一下三民”实践活动简报做典型案例宣传。指导基层党支部积极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支持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

虽然我区市场监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广大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原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不多;“三品一特”安全“两个责任”落实还有提升空间,风险防控仍存在薄弱环节;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急需深化等。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1.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服务月”、市场主体“壮苗”等活动,联合人社、教育、农业等部门,推进创业服务进校园、进乡镇、进孵化机构,服务好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名特优新”名录库,探索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重点主体结对帮扶,抓紧解决市场主体急难愁盼;积极推动“个转企”,服务市场主体转型升级2.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积极推行企业开办“掌上办”、“自助办”,推进“一业一证”改革行业拓展至25个,深化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探索推行“一证多址”、强制注销改革试点。继续优化帮办代办服务,推行“保姆式”服务,跟踪做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登记注册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3.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广泛收集其他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先进改革经验,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大力推进复制推广,将我区的改革任务逐项落实到位,并在复制推广中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创新成果,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和知识产权 “面对面”服务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站指导工作,积极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动质押融资扩面增量,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2.持续规范市场秩序。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能力,推动信用分级分类与“双随机”监管深度融合,实施差异化监管。大力整治涉企违法违规收费,严厉查处哄抬价格、价格串通等违法行为,持续抓好侵权假冒、广告、网络市场监管、长江禁捕等专项执法行动,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3.强化协税护税工作。推进信息交互协作机制,定期将信息数据推送到税务、统计、科经等部门。对重点项目落地后就主动介入,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做好相关登记注册变更协调服务工作。每月开展市场主体分析研判,每季度提供市场主体分析报告,全面、深入分析全区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及活跃度,为区委、区政府决策及部门管理提供科学精准的信息服务。

(三)狠抓质量提升,打造质量强区

1.推进质量强区建设。通过召开质量强区联席会,推动企业质量提升、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质量标杆企业。重点聚焦全区支柱产业、“五大安全”、中小企业质量基础建设、群众满意质量氛围等四个领域,不断加强质量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2.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对标达标质量提升等行动,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等领域,邀请专家为企业“一对一诊断”,提出具体提升方案,促进企业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双提升”,培育一批下陆制造质量品牌。积极推进市长质量奖申报评审及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

(四)强化综合监管,守牢安全底线

1.综合治理食品安全。全力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区,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为契机,统筹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品种、重点单位食品安全治理,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对标对表完成创建目标任务。强化“两个责任”落实,压实层级包保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督导检查和问题整改,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深化“守查保”、网络餐饮、校园食品等重点整治工作,切实加强监督抽检及快检监测预警,推广应用“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确保全区不发生各类食品安全事故。2.全程监管药品安全。突出高风险药械产品、化妆品监管,综合运用不良反应监测、投诉举报等方式,加强安全风险监测、排查、分析和处置。扎实推进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公开曝光典型案例。3.有效防范产品质量安全。建立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健全监督抽查闭环体系。聚焦民生关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抽检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规范不合格产品整改复查及查处工作,切实消除安全隐患。4.重点治理特种设备安全。深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深度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开展特种设备超期未检“动态清零”、"黑气瓶"等整治巩固提升行动,加大隐患排查治理。推广电梯"保险+服务"新模式应用,推进963333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