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下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政策解读【部门解读】关于《下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编制说明

目   录

一、《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一)主要指标执行情况及期末预测

(二)主要指标执行评价

(三)指标中期进度滞后的原因分析

(四)个别指标目标变更说明

二、《纲要》主要任务中期实施情况

(一)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新格局

(二)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三)营造首善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五)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六)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体系

(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下陆

(八)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九)统筹下陆发展安全,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三、《纲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一)重大产业发展类项目

(二)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

(三)生态文明建设类项目

(四)社会民生保障类项目

四、主要做法、问题及面临形势

(一)主要做法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五、主要指标调整建议

(一)建议不调整指标

(二)建议调整指标

六、进一步实施《纲要》的对策措施

(一)着力融入协同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二)着力科技创新驱动,加速释放发展动能

(三)着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建好高效服务政府

(五)着力建设品质下陆,描绘民生幸福画卷

(六)着力聚焦项目攻坚,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七)着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附件1 下陆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发展目标中期评估表


“十四五”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紧密围绕《下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加快推动下陆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黄石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作出突出贡献,全区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纲要》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良好,进展顺利。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纲要》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一)主要指标执行情况及期末预测

《纲要》将发展目标分为3大类共20项指标,包括12个约束性指标和8个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GDP)。2021年、2022年分别为302.86亿元、331.11亿元,前两年平均增速为8.55%,高于规划目标值(8.1%)0.45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完成331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预计2025年可完成350亿元,可以达到350-400亿元的总量目标值区间。(责任单位:区发改局)

(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21年的比重为2.74%,2022年的比重为1.35%。预计2023年1.16%,2025年为1.8%,预计难以完成2%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创新发展服务中心)

(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21年、2022年分别为11.26件、16.57件。预计2023年下陆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件,2025年为12件,高于9.2件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21年比重为55%,2022年比重为42.5%。预计2023年下陆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预计2025年为48%,基本完成48%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创新发展服务中心)

(5)新增市场主体数量。2021年、2022年分别为3323个、4104个。预计2023年下陆区新增市场主体数量为2962个,预计2025年为3000个,可以完成规划目标。(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社会全面发展指标

(6)常住人口。2021年、2022年分别是21.12万人、21.17万人。预计2023年下陆区常住人口为21.5万人,预计2025年为24万人,基本完成24万人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统计局)

(7)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21年、2022年分别是12.8年、13年。预计2023年下陆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2年,预计2025年为13.6年,基本完成13.6年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2021年、2022年分别是97.2%、98.7%。预计2023至2025年期间,下陆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均可保持在100%,高于98%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2022年分别是41589元、44417元。预计2023年下陆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000元,预计2025年为56000元,可以完成规划目标。(责任单位:区人社局)

(1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21年、2022年分别是7400人、5400人。预计2023年下陆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4100人,预计2025年为4500人,基本完成4500人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人社局)

(11)城镇登记失业率。2021年、2022年分别是2.98%、3.6%,保持在规划目标(4.5%以内)的中低位水平;预计2023至2025年均保持在4%以内,可以完成规划目标。(责任单位:区人社局)

(12)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021年、2022年分别是4人、4.23人。预计2023年下陆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4.24人,预计2025年为4.25人,高于3.6人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13)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2021年、2022年分别是36床、38床。预计2023年下陆区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为42床,预计2025年为45床,高于40床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14)单位GDP能耗降低。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别下降1%、1.7%、4.2%,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预计2023年下降1.8%,考虑后续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计入能源双控计算的最新政策,预计可以完成“十四五”期间下降14.5%的市定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区发改局)

(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21年、2022年分别下降3.2%、4.9%。预计“十四五”期间可以完成下降19.5%的市定目标任务。(责任单位:下陆生态环境分局)

——可持续发展指标

(16)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为99%,完成市定目标,符合中期进度。预计2025年为99%,可以完成规划目标。(责任单位:区科经局)

(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2021年、2022年均为100%。预计2023年至2025年,下陆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可保持在100%,可以完成规划目标。(责任单位:区城管局)

(18)森林覆盖率。2021年为36.86%,已完成规划目标值。2022年林业启用国土“三调”数据,导致森林面积统计口径发生变化,2022年为25.78%,下降11.08个百分点,预计2023-2025年下陆区森林覆盖率均保持25.78%。(责任单位:区水湖局)

(19)空气质量。其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2021年、2022年分别为83.8%、77.7%。预计2023年达到79%,预计2025年达到80%。可以达成规划目标。PM2.5浓度。2021年、2022年分别为32微克/立方米、31微克/立方米。预计2023年为33微克/立方米,预计2025年达到32.5微克/立方米,可以完成规划目标。(责任单位:下陆生态环境分局)

20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达到好于Ⅲ类水体比例2021年、2022年下陆区优良水体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均为100%,预计2023年-2025年均达到100%,可完成100%的规划目标值。劣Ⅴ类水体比例。2021年、2022下陆区劣Ⅴ类水体比例均为0%,预计2023-2025年均可保持在0%,可以完成0%的规划目标值。(责任单位:下陆生态环境分局)

(二)主要指标执行评价

《纲要》主要指标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等3个方面、20项指标。从执行情况看,各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总体符合预期,但部分指标未达中期进度(详见附件1)。

1.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共7项指标,分别是: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地表水量。

2.符合中期进度,预计可以完成规划目标。共10项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GDP)、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常住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空气质量。

3.中期进度滞后,预计以完成规划目标。共1项指标,为单位GDP能耗降低。

4.中期进度滞后,预计难以完成规划目标。共2项指标,为森林覆盖率和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指标中期进度滞后的原因分析

1.单位GDP能耗降低:省、市下达我区“十四五”目标为14.5%。“十四五”以来,受疫情影响,服务业整体不景气,第三产业恢复周期较长,导致全区平均能耗下降速度减慢。2021年和2022年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较小,分别为0.8%和2.1%。受大冶有色集团环保整改项目导致企业停工的影响,预计2023年全区单位GDP能耗降低2%(按现行政策,尚未扣减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

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21年以前,国家统计局对“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数据的认定来源于“企业统计报表”,从2022年起,对“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数据的认定,主要来源于“企业统计报表”数据,同时将“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来核定各地数据。我区个别重点大型企业统计报表与财务报表“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数据相差巨大,导致我区该项指标从2021年完成值的2.74%,下降为2022年1.35%,预计2023年为1.16%。

(四)个别指标目标变更说明

1.森林覆盖率。2021年以前,森林包括全域范围内郁闭度达到0.2以上的乔木林、竹林、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均可以计入森林面积,2021年我区森林覆盖率36.86%。202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不再计入森林面积,经省林业局核定我区2022年森林覆盖率为25.78%,同比下降了11.08个百分点。

二、《纲要》主要任务中期实施情况

《纲要》聚焦“四圈融合”、“五区协同”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9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从中期实施情况来看,各项重点任务稳步推进,空间布局格局、创新驱动要素、营商环境质量、产业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发展安全实现了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

(一)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新格局

1.主动融圈入群推进协同发展抢抓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2021年以来下陆区多次组织专项座谈会和考察调研活动,积极与长江经济带产业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对接。引导企业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和正在建设中的上海、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实现“引才在外地、用才在黄石”。导入武汉科创资源,重点引进紧缺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积极推行“跨域通办”,以之为桥梁,先后加入“武汉1+8城市圈”跨市合作,“云上办”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与黄冈市、麻城市、荆门市东宝区、江西九江市签订“跨市通办”协议,参与东部沿海城市“云牵手联盟”合作协议。

2.坚持全域一体,加快产业融合。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全力对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省级承接铜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今年重点筹备举办2023年中国(黄石)铜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大会。优化建设用地供给,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融入“双循环”大局,进一步提升长乐山工业园区整体能级与影响力。积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适时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闽三角、京津冀、武汉都市圈等重点区域“敲门”招商,并大力邀请一批客商来黄考察签约。通过精心谋划和组织,条件成熟时赴上述地区举办经贸洽谈活动。

3.营造同城效应,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下陆各街道(园区)相关产业与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的信息沟通和招商对接,大力承接武汉都市圈的高端装备、文化娱乐、医药康养等产业转移。紧抓鄂州花湖机场通航的契机,围绕临空经济、跨境电商进行招商“破题”,全力引进跨境电商领域龙头企业入驻。抢抓武汉同城化发展机遇,瞄准争创全国5A景区的目标,加强下陆区、开发区·铁山区的区域联动,协助整合东方山、熊家境、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在地域上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助力形成整体发展格局。

(二)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1.创新创业主体不断壮大。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增高新企业1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6家。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9家,新申报认定18家,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2家。2023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企业11家,新申报企业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截至统计时间完成260家,达全年目标任务的101.6%。高新技术产业一季度增加值38.48亿元,居全市第一。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企业进规数居全市第二,创新型企业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

2.创新平台创新载体蓬勃发展。磁湖汇、理工慧谷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慧谷众创空间荣获2021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对接,为企业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桥梁,促成哈特贝尔与武汉理工学院、华中铜业与武汉科技大学、新兴管业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全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建立6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仅2023年上半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8.4亿元,完成全年市定目标任务的99.17%。

3.人才支撑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加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培育“双创战略团队”,引进紧缺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机构科技合作,2022年积极招引科研人员132人。甄选的市级科技特派员5名,为企业已解决技术难题3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数3项,为企业培训人才11人次,推动建成平台数1个。

(三)营造首善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1.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发挥下陆区优化营商环境小组办公室统筹作用,牵头编制印发了《下陆区打造营商环境示范城区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部署。积极鼓励企业加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社区帮办、代办营业执照,提供免费邮寄证照服务,营造了良好的优化营商环境氛围。持续加强政务平台建设,对13个涉及民生保障栏目进行了细化分类,新开设“惠企政策”专栏,集中公开惠企政策信息。改版了“优化营商”专栏,增强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宣传。增补网站服务功能,添加了“主题服务”“数据下载”“长者模式”“智能问答”等服务功能,改善了网站搜索服务。

2.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升级完善黄石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电子证照平台和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功能。持续推进各级审批系统互联互通,为实现业务、数据无缝对接提供系统支撑,全区三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可网办。加快推进“一窗通办”改革,全区已在湖北政务服务网开通“我要开早餐店”、“我要开果蔬店”、“我要开便利店”等99个“一事联办”主题。探索实施“跨域通办”,聚焦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婚育、市场、交通、住建、投资等领域高频事项与省内外多地签订跨省通办协议,实现更多“关键小事”跨域可办。

3.公共服务数字化不断推进。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建设。在各级便民服务大厅、热门商圈配备一批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设备,99个高频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自助服务线下网点分布实现15分钟全覆盖。二是规范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区、街道两级共设5个“办不成事”窗口,2023年上半年共接待咨询类办件11件,有效让“办不成事”的群众及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三是积极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在各级政务服务窗口合计设置80个“好差评”评价器,引导办事企业及群众及时对办件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切实增强群众办事体验感,倒逼窗口服务提质增效。四是打造“12345”公共服务热线筑牢民意“连心桥”。全区2023上半年共受理工单2255件,工单签收率为100%,办结率为100%,满意率为99.7%。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1.产业链协同发展。聚焦全区支柱产业的“链主”优势进行精准招商,积极拓展上下游,努力推动项目进驻园区集群化发展。铜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成功获批全省首批承接铜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华中铜业等龙头企业,支持铜产业集聚发展,成功引入伟凯电子、岩邦科技等一批极耳生产企业,吸引一批铜文化产品加工的项目方多次来下陆考察。围绕新兴管业富余铁水开展产业链下游精准招商,引入年产2万吨铸造件项目,既可降低新兴管业富余铁水处理成本,又可降低新引进项目的生产成本,开启招商“双降”新模式。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成功获批省级“两业”融合试点。朗天药物研发中心等新兴产业竣工投产,智能激光切割设备生产项目等高端制造产业相继竣工,引导加柯环保、万邦电机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华中铜业、新兴管业入选湖北省绿色制造名单,人本轴承、中城自动化、朗天药业获评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3.现代服务业快速升级。首店经济、特色街区带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依托团城山万达广场、居然之家等商业综合体,全区有首进鄂东南品牌44家、首进黄石品牌94家,大屋湾特色风情街成为团城山片区“夜经济”网红打卡地。大型连锁酒店、生鲜商超、金融网点、消费型医疗服务等项目扎堆落户,团城山地区新增汉庭、全季、宜尚、桔子等连锁酒店7家,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3家,初步形成以团城山为核心的消费活力提升区。

4.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2021年完成人本风电齿轮箱技改项目、楚鑫再生资源技改项目、欧立制药原料药车间改造项目等7个智能化改造项目。2022年为辖区内15家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及解决方案,完成1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2023年上半年完成友和铜业5G数字智能化升级等项目建设。

(五)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1.交通体系“内畅外联”。2022年有轨电车一期项目正式建成通车运营,为黄石新老城区对接大冶城区构建了城市首条骨干公交走廊。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项目,红线内房屋征收已完成评估、测绘工作,建成后将成为黄石城区最便捷的高速出口,也是黄石全面对接武汉、对接花湖国际机场、融入武汉都市圈建设核心城市最快捷的通道,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发展大道立交项目正在施工,黄石北站提档升级持续推进,黄石市综合客运枢纽站已建成投入使用。苏州路西延、广州路西延已全线通车,青龙山路、广州路、白马路等30条道路完成升级改造,9条主次干道,铜鑫路、墨斗山路、花城路建成通车,神牛路、福州路、板城路、环怡路实现贯通,杭州西路、下陆大道人行道改造主体完工。2023年上半年城区范围内16条主次干道的沥青路面开展全面维修,修补道路路面约8500平方米,确保主次干道的路面平整通畅。

2.智慧城市建设有序进行。建设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每年为独居老人、特困残疾人、失独老人等特困群体开展生日祝福、精神慰藉、节日问候、主动关爱等线上服务,助洁、助行、助餐、助医、助浴、助农等“十助”线下服务上万人次。2022年按照“六室一中心”建设标准完成综治中心升级改造,广州路等11个社区综治中心完成建设,完成46个“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和198个“雪亮工程”摄像头安装。构建“综治平台+大数据+网格化”智治新模式,实现网格信息一网管理。在重点区域安装了685个视频监控摄像头,实现辖区内人群密集的活动场所、重点单位、沿街视频监控全覆盖。利用智慧城区航拍等服务模式,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城市控违工作,拆除违法建筑。

3.现代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21年,对细沟儿程山塘、江洋后窝山塘进行除险加固,整治了2座山塘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实施了新下陆东港谢家中门段汛期水毁工程;修建了建设长度490米的老下陆下陆湾山洪排洪沟项目。在全区山塘、港、湖、库新建自动雨量站、水位站、视频监测站、预警广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设施,同时,新建1个监测预警平台、1个视频会议系统,有效提高基层洪涝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水平。2022年,完成风雷水库除险加固遗留问题整治工程,园门水库踏步护栏及挡土墙维修工程。重点开展防汛备汛工作,汛前印发了1309张山洪灾害明白卡,竖立了30块山洪灾害危险区警示牌,确定了16个转移安置点位。组织水利技术人员不定期对辖区的园门、江洋、风雷三座水库和排洪港、山塘进行全面检查;开展水库大坝和山塘白蚁防治工作,及时排查整治。下陆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项目,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并多次邀请相关单位现场勘察实地情况。黄石市下陆区东方山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获批,争取到省水利厅300万元专项资金。

4.现代城市建设与更新持续推进。2021年累计改造雨污管网130公里,改造东钢片、长乐片等棚户区12个,推进磁湖西岸、饶家垄、庙宇垴片拆迁项目13个,拆迁面积达50万㎡,改造老旧小区20个,涉及户数1.37万户。2022年总投入约3.85亿元,将60个老旧小区分成4大片区和7小片区实施改造,改造面积约90万平方米,惠及10965户居民。2023年,向上申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个,共涉及改造小区数7个,总投资约7055.5万元,总建筑面积61.83万平方米,惠及6850户居民。推进实施老下陆片污水提质增效管网改造项目,共涉及4个片区改造工作,计划总投资7650万元,计划实施38公里雨污管网改造,2023年上半年已完成改造28公里。

(六)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体系

1.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坚持不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农贸市场全面升级改造,杭州西路、广州路获评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铜都、孔雀苑社区成功申报省级美丽街区。持续推动违法建筑拆除,全面开展常态化爱国卫生运动,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2023年上半年申报并验收通过市级“五星级”楼栋13栋,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共计54场,市民文明素质大幅提升。

2.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实施区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挂牌成立了黄石市国学文化研究所、黄石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区文化馆成功申报国家二级馆,并聘请第三方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免费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书法、美术、舞蹈等文艺培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春节联欢晚会、全民阅读日、廉政文化进企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区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已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

3.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全面落实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金13条”政策,加快全区文旅产业发展壮大,东昌阁等重点项目实现运营,全区2022年有文化产业单位335家,其中规上文化企业20家,包含文化批发和零售业3家,文化服务业17家。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区有规上文化企业23家,包含文化批发和零售业5家,文化服务业18家,月营收和工资总额都有较大的提升。

(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下陆

1.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争取各类环境治理资金超过5000万元。对武铁采石场开山塘口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共复绿约4万平方米。对东方山风景区进行生态修复,全区绿化造林300多亩。2022年,下陆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获得千里长江绿色廊道建设工程省预算内资金350万元。对梨花峪排洪港、张家湾东港等开展除险加固、边坡治理、生态修复工作,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对东方山沿线地质灾害点进行全覆盖式摸排,确定整治方案,进行边坡治理、生态修复,打造安全景区。此外,长乐山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及风险管控示范项目已完成整治。

2.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力推行。利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宣传日,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组织学校、社区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组织辖区企业、学校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文化宣传作品”、“生态好故事”、“低碳生活·你我同行”、“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等活动。通过布置宣传展板、主题横幅并发放环保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袋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及周边居民积极参与落实“双碳”行动,不断增强群众节能降碳意识。团城山街道获评“湖北省生态乡镇”称号;青龙山、杭州东路、广州路、杭州西路和白马山社区获评“湖北省生态村”称号。

3.生态文明建设体系逐步完善。从严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强化调度,紧抓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对接市大气办,即时发布重要空气质量信息;联合市大气办、市住建局对全市大型在建工地扬尘治理开展专项培训。加强水污染防治源头管控,定期对11个重点雨水排口进行监测,及时将监测结果和情况分析反馈至相关部门,做好数据支撑服务。全面摸清土壤环境状况,建立黄石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抓好区域生态环境监管。2023年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412人次,检查各类企、事业单位253家次;针对生态环境相关违法问题,已立案7起,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7份,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5份,罚款金额25.88万元。

(八)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1.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逐步提升。2021年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约4.7万个,连续举办“下陆工匠”职业技能大赛,涌现出一批全国技术能手、湖北工匠等先进典型。2023年上半年,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活动,培训人数达1431人,新增创业306人,带动就业1000人,返乡创业80人,发放各类补贴177.84万元。大力宣传“才聚荆楚·智汇黄石”、“新黄石人”、小额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升级版,确保政策惠及目标人群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进一步擦亮“零工驿站”品牌,开设“零工驿站”分店,扩充灵活就业公共服务,做大做强零工经济。

2.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体系显著加强。2021年以来,全区35所民办幼儿园改为普惠性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3所。自筹资金约1.9亿元,完成墨斗山学校、广州路小学改造二期、白马山小学改扩建二期等项目建设,实验中学改扩建项目一期加速推进,新增中小学学位超过5000个。截至2023年6月底,磁湖和乐园幼儿园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可提供360个学位;新城明昱幼儿园计划9月开园招生、可提供360个学位;正信花园幼儿园已具备开园条件。实验中学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已验收,学校功能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在建教育工程项目进度,下陆小学托育场所已基本完工,9月开始招生投入使用。全区获评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入选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区,有色中学等12所中小学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区中考综合成绩4年蝉联全市第一。

3.健康和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完善。2021年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疾控中心,推行“片区医生”试点制度,进一步巩固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成果。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区疫苗接种50.633万针次。2022年10月团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铜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至新址并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00张,成功创建2家优质基层医疗机构。2023年,持续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卒中防治站,争取创建2家基层医疗机构,优化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基本完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建设,增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2023年上半年累计建立健康档案159765人,预防接种累计建证21128人,家庭医生累计签约65341人。

4.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保障。2021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6.39%。妥善安置拆迁还建居民,完成还建安置住房4658套,353户困难群众入住公租房,发放各类救助资金近2亿元。2022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74.5%。支援罗田县乡村振兴工作,援助区域帮扶资金520万元。全面保障妇女、儿童、退役军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完成2处市级示范“残疾人之家”建设,创建“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首批全国联动区域慈善协同示范区。三年来,累计为上千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发放了免费服药卡,为有需求的残疾人适配轮椅、拐杖等基本型辅助器具,帮助0-15岁贫困残疾儿童到市定点康复机构做康复治疗。落实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享受助学补贴政策,拓宽了残疾人就业渠道,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5.区域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持续增强,青龙山等20个社区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和省级老年宜居社区。2022年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重要契机,稳妥推进社区优化调整,累计投入9700万元,新改扩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8个,新建小区便民服务点29个,全面开展全科社工服务试点。2023年全区已选取7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全省综治网格化平台上线应用现场会在黄石下陆举行,紧扣国家级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点标准,推进建成“一核四化”治理新模式。

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扶持政策,截至2023年6月底,全区现有计生家庭特别扶助人数373人,其中子女伤残的173人,失独家庭200人。同时,为计生特殊家庭成员发放就医证,在医疗机构就医享受就医绿色通道和相关优先优惠政策。为245户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定期开展关心关爱等帮扶活动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逢传统节日,帮扶联系人上门开展帮扶慰问活动。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造了一大批有特点、有特色、有影响的工作品牌。2023年“青春健康驿站、护蕊行动、生命之舞”等3个项目被省计生协评为十大品牌;我区被省计生协确定为首批湖北省新时代计生协会综合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单位;有色中学青春健康基地项目被省计生协确定为省级项目点。

(九)统筹下陆发展安全,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1.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积极防范化解涉众金融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2022年化解非法集资案件2起。协调解决拖欠农民工薪酬案件116件,追讨欠薪3062万余元。强力推进平安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全区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5.55%,电诈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3.56%。

2.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区主要领导高位部署,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各类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传达学习、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区安委会统筹全区安全生产工作,定期召开区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问题;压实各方责任,在危化品、消防安全、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特种设备等15个领域专项整治均取得成效。

3.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好统战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区领导亲自部署,开展开发区建设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把牢项目入口关、建设关。创新性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专项巡察,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机制,出台《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定,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政府投资审减金额7100多万元。坚决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坚决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委监委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累计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442件、区政协委员提案328件,满意率达99%以上。

三、《纲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区上下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项目攻坚,项目实施总体进展顺利,为实现“十四五”期末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十四五”中期,因投资主体投资意愿、资金链短缺等原因,圣煜·黄石云引擎产业园、东钢新时代文旅综合体等18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未能如期实施,全区已实施重点项目225个,总投资约402.3亿元。其中,竣工项目169个,总投资约263亿元。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承压前行、稳中向好,整体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重大产业发展类项目

“十四五”实施以来,下陆区出台《下陆区深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的落实方案》,以链主为引领,以园区为载体,持续壮大铜精深加工、黑色金属、循环经济、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链。截至2023年6月底,全区共实施重大产业发展类项目98项,总投资138.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其中,建成项目72项,完成投资94.3亿元。有效实施了以光大绿保(黄石)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黄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利用项目、迈泰废金刚石刀头综合利用项目、博益环保项目等为代表的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以新能源软包锂电池用极耳铜铝原材料生产项目、亚兴金属制造项目、华中铜业智能工厂技改项目等为代表的铜精深加工产业项目;以人本高端装备轴承生产项目、捷德设备智能化提档升级改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项目;以居然之家商业综合体、黄石下陆万达广场、宏泰广场为代表的高端商贸产业项目;以湖北扬信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新型药物研发中心、朗天智能化药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项目。

(二)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

“十四五”实施以来,下陆区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共实施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50项,总投资106.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其中,建成项目44项,完成投资84.3亿元。有轨电车项目(一期)于2022年底已建成通车。铜鑫路延伸、苏州路西延、广州路西延、下陆大道提档升级项目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大广高速黄石西连接线拓宽工程,大广高速黄石西改造工程已经整体完工。大泉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发展大道立交)、磁湖绿色廊道项目正在建设中。杭州路(下陆段)升级改造工程于2023年上半年全线完工。墨斗山学校规划道路建设及城区背街小巷改造、东方山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宗固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下陆区现代化基础设施,方便市民出行、助力产业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类项目

“十四五”期间,下陆区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管控、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生态文明考核制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实际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截至2023年6月底,全区共实施生态文明类项目9个,总投资9.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建成项目6个,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东方山南麓文旅产业带景观提升工程项目助力东方山旅游产业发展,下陆区长乐山北麓补充绿化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黄石大广西入口周边环境。下陆区华盛小区环境综合改造、下陆区程上二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铜花小区环境综合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极大地促进了下陆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广大市民生活环境质量。

(四)社会民生保障类项目

“十四五”期间,下陆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惠民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区共实施社会民生保障类项目68个,总投资147.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10.9亿元。其中,建成项目47个,累计完成投资80.8亿元。教育方面,黄石市实验中学改扩建、广州路小学二期建设、黄石市墨斗山学校建设、黄石中都巴黎香港大风车幼儿园建设等项目给下陆区提供了更加优质、公平、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卫生方面,市中医院团城山院区新建中医传承大楼,妇幼保健院新建妇儿综合楼,黄石市第五医院综合改造项目,下陆区铜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下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方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等项目的建成都极大的改善了卫生服务条件。养老方面,以智慧康养中心、下陆区东钢老年养护院为代表的养老设施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基本养老社会服务质量。推进下陆区康养中心2#楼建设,启动建设失能老年人照护院,完成家庭养老床位试点100户,新改扩建社区幸福食堂5个。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团城山片老旧小区、幸福新区、青龙山小区、广宁园、纺机及友谊社区等一大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不断改善民生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四、主要做法、问题及面临形势

(一)主要做法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发展任务,下陆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整体呈现承压前行、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把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强链,支持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助力工业技改提质增效,促进消费市场提振扩容。深耕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及高端装备、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

坚持以稳投资促稳增长,全力以赴强招商、抓项目、助企业。全员上阵抓招商,比晒亮考推项目,全力以赴对上争取,持之以恒惠企纾困。统筹全区中长期发展目标,主动衔接国家重大规划、重点投向,持续储备、生成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完善重点项目储备库,实行清单化管理,形成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强化项目保障服务,项目建设阶段,重点加强融资等要素保障,有效发挥专项债券撬动作用,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多渠道促进银企对接,推进项目融资精准合作。项目投产后,重点加强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扩大招工、技术创新等服务。

坚持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努力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共同缔造聚力、治管并举固本”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充分把握更新试点机遇期和城市发展窗口期,围绕道路及桥梁建设、片区开发、人行天桥及立交桥建设、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等7大类工程,按计划分步骤实施。以常态长效推进创文工作为抓手,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区,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办好民生实事,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内招外引精准发力多渠道畅通企业和居民信息互通机制。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破解教育内卷难题,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等基本保险制度。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医联体建设,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坚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标对表落实,提升服务效能,坚持依法行政,坚守廉政底线。建设一流政务环境、建设一流法治环境、建设一流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存在问题

“十四五”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纲要》确定的部分指标进展相对较慢,反映出我区仍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坚期。在实现“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及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从中期评估指标的情况上来看,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从2021年的11.8%到2022年的5.4%,总量增加但增速放缓。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新旧动能转换处于接续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缺乏后劲,产业发展层次总体仍偏低,缺乏重大工业项目支撑,多元化、强支撑的新兴支持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

2.绿色发展任重道远。长期以来,下陆区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与过去相比,都取得了巨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会受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阶段性反弹。大气污染尤其是臭氧污染防治形势严峻,2022年全区优良天比率较2021年下降6.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降低两项指标未达到序时进度,绿色发展还需要长时期不懈努力。

3.创新水平有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2年较2021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一是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全区规上企业产学研用结合还不够紧密,目前仅有20余家企业与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部分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投入。2022年下陆区新进规企业8家,均没有研发投入,但GDP有增长,直接导致占比下降而影响排名下滑。二是龙头企业支撑不足,近几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应报尽报,部分申报企业质量不高,再加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体量普遍偏小,缺少龙头型科技创新型企业,缺少引领性的大院大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三是创新人才支撑不足。近几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上较重视,但在“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上,科技人才支撑明显不足。

4.项目支撑仍然不足。一是缺乏大项目支撑。目前在建的产业项目中,总投资达到10亿元的仅有湖北新型绿色智能处理产业园项目,预计后期建设的重大项目总量和数量均有所欠缺,无法为经济稳增长作有力支撑。二是要素保障不充分。目前我区工业用地存量不足,磁湖西、东方大健康产业园等片区开发暂无实质性进展,部分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要素保障不充分导致项目建设和产业导入相对滞后。三是统筹思维不缜密。产业链供应链延伸、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方面项目明显谋划不足,融入武汉都市圈项目竞争力和承载力均有待提升,对项目的开发需求、资源匹配情况和资金平衡测算研究的深度仍然不够。

(三)面临形势

展望“十四五”规划后半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当前,只有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才能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从国际看:“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在大幅下行后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复苏不稳定不平衡性凸显。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明显,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面临困难较多。

全球挑战层出不穷,开放融通互利合作是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局势变乱交织,全球挑战层出不穷。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公共卫生治理等全球性难题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推进开放融通、加强互利合作成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开放合作是全球经济重启增长的唯一出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与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交叉融合。新兴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新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广泛运用将推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推动克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鸿沟,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分享了中国机遇,世界各国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认同。

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世界经济面临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伴随着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传统安全风险明显上升,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持续蔓延,国际安全风险点增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面临新考验。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已跃上新的大台阶,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面对困难复杂局面时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破浪前行的强大力量,是我国发展的最大有利条件和优势所在。

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正不断提升,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提高,经济长期向好。

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社会大局稳定。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从省内看: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面对世纪疫情与多重超预期因素的严重冲击,我省2020-2021年平均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拼搏进取、克难攻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

经济增长顶压前行、稳中向好。2023年上半年,我省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居全国第一方阵。以政策靠前发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以自身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3.1%,快于全省规上工业15.1个百分点。用电量、金融、财政税收等数据显示,湖北经济结构更优,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更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我省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由“高”组别升至“非常高”组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美丽湖北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省域治理提升期,依然大有可为。

从全市看虽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但在面对经济转型、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洪抗旱等大战大考中,黄石市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当前,我市面临着重回省域发展核心的战略机遇,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城市能级跃升的时代机遇。2022年,黄石市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1.51亿元,全面奋进全省第一方阵。时速350公里高铁、市域铁路、多式联运、花湖机场投运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集中布局,能将黄石发展成为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武汉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

从区内看:下陆区是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核心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东方山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湖北循环经济样板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艰巨的工作任务、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超预期因素带来的压力,我区抢抓多重战略叠加的新发展机遇,总体上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坚期。紧紧围绕“四园”建设,不断加快产业转型,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建设品质下陆,积极发展因素不断累积增加:一是以“两西延”“两改造”为主要标志,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以小区治理提升为主要标志,全区基层治理被动局面发生根本性扭转;三是以创文、国卫复审为抓手,常态化城市管理工作新机制逐步建立;四是以“三方联动”为抓手,全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但还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创新驱动力不强;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空气质量与环保模范城市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区域竞争形势对下陆吸引外部资源形成挑战,对外招商引资的难度日益加大;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有待解决。

五、主要指标调整建议

我区《纲要》20项指标中,预计有2项指标难以完成期末规划目标,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森林覆盖率,结合我区区情实际,对指标调整建议如下:

(一)建议不调整指标

1.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预期性):预计完成规划目标难度较大,建议目标不作调整。主要考虑到该项指标虽是预期性指标,但事关全区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本着“跳起来摘桃子”原则,“十四五”后期将通过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期末完成规划目标。

(二)建议调整指标

1.森林覆盖率约束性):建议将目标值由33.5%调整为25.6%。主要考虑:2022年我区经省林业局核定的森林面积为1706.8公顷,因省林业局启动三调数据,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统计口径发生重大变化,仅将乔木林地面积作为森林面积统计,核定我区森林覆盖率为25.78%。2022年省林业局将花湖街道划入下陆区进行统计,而按计划2023年将花湖街道划入黄石港区进行统计会导致我区森林覆盖率下降0.18个百分点。目前,我区所有宜林地快已全部完成绿化,绿化面积已经饱和,森林面积已无增长空间。

六、进一步实施《纲要》的对策措施

2023-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后半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期,是助力黄石建设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期,是提升下陆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起势期。做好“十四五”下半场工作,对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具有决定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将咬定既定目标不放松,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区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区域融合发展呈现新局面、城区功能彰显新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跃升、社会文明程度攀升新高度、基层社会治理达到新水平,深入推进我区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各项安排落地见效,加快推动下陆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黄石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作出突出贡献。

(一)着力融入协同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1.推进武汉市圈建设,协同建设增长极。发挥下陆黄石市中心腹地、“黄金走廊”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加快建设和融入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布局。重点要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文旅康养等方面加强协作。交通方面,推动建立“四个一体化体系”,全面对接武汉、对接花湖机场、对接武汉科创大走廊和周边城市。产业方面,把握与武汉共建“芯光灿烂”产业带,携手鄂州共建“空中出海口”的机遇,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文旅康养方面,抓住武汉都市圈居民休闲娱乐后花园和磁湖风景区发展契机,加强下陆区区域联动,统筹东方山旅游资源,发展大健康文旅康养。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科学合理调整规划,优化电力网线布局,建立存量土地台账清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十四五”后半段重点开展长乐大道以南、106国道以西区域国土综合整治,集中整治牛角山、卫王林场、马家堰、赵罗湾及冶炼路南北两侧村庄区域,腾出产业用地;推进武铁采石场、栗公山等闲置资产利用和南门小镇、箭楼下西村等闲置地块开发利用;全力推进磁湖西片综合治理开发以及纺机、省拖、东钢、新宇工业园、三环锻压、华信机械等闲置低效厂房的活化利用;积极谋划引进项目,开发利用好煤机、二钢、省拖、神牛、黄标、卫家桥等10个棚改拆迁零散地块,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3.摸清国有资产资源底数,完善有资产管理。全面摸清辖区门面、楼宇、车库、学校、山林矿产等国有资产资源底数,建立国有资产资源台账。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市场化管理,研究用好矿山、公墓等特许经营权政策,盘活存量资产资源,支持长乐投资公司发展壮大,提升平台造血能力。完善城市社区经营性资产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建立收益分成返还机制,鼓励城市社区盘活和增加经营性资产,保障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

(二)着力科技创新驱动,加速释放发展动能

1.培育创新主体,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和优质中小企业,落实市、区两级“创新十条”、“四上”企业培育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研发平台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省、市科技项目,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25年,实现省级及以上“单项冠军”企业突破1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突破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企业。

2.建设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国家火炬下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大冶有色新建10万吨级洁净实验室,支持磁湖汇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年孵化器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双创”基地申报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组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合体,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0%,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15家。

3.聚焦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深入实施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年行动,梳理发布《下陆区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及需求目录》,灵活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公开遴选攻关项目及科研攻关团队,为有技术创新需求的企业整合资源和力量,提供高校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指导企业申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专项,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组织科创企业进高校、高校专家行、科技活动周、科技成果发布路演等活动,推动校地、校企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

4.深化人才服务,输入新鲜科创血液。出台下陆区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和子女入学管理办法,完善下陆人才驿站建设,持续开展“智汇黄石高校行”等各类招才活动,落实“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为企业选派“科技副总”“技术顾问”“科技特派员”不少于15人。组织开展“战略双创团队”培育,力争到2025年,培育“战略双创团队”15家。

(三)着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1.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鼓励和支持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有色冶炼厂环保改造和智能工厂建设、新兴管业超低排放等项目。做优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阴极铜生产等项目建成投产。全面推进整县屋顶光伏开发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推行工业余热、余压、余气回收利用,支持长乐山工业园去“筹”,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绿色工业园区。

2.聚焦优势产业延链强链。围绕铜精深加工、黑色金属、高端装备、循环经济等优势产业,深入落实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依托大冶有色、华中铜业、新兴管业等龙头企业,就近连片整合辖区资源,加快铜基新材料产业园、绿色智能铸件制造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重点延伸打造以极耳材料、高精铜带下游引线框架制造、高精特种漆包线等为主的铜基新材料产业,以铜饰品加工等为主的铜文化产业,以汽车零部件、卫浴铸件制造等为主的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产业,优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做强。

3.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业聚焦产业结构补短板,全力实现新型绿色智能表面处理产业园竣工投产和满园达效,打造武汉都市圈制造业表面处理加工基地。生产性服务业聚焦临空经济配套,对接武汉新城、花湖机场,开展黄石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规划修编,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和平台运营,培育壮大现代物流载体,加速引进行业龙头电商企业落户,构建现代临空物流商贸体系。依托黄石车管所及大泉路、发展大道沿线汽车产业,延伸发展汽车拆解、汽车户外运动等相关产业,打造汽车使用服务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4.推进东方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东方山文旅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和精准产品定位,推动文旅产业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稳步提升,“文化+商业+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东方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实施东方山老游客中心及露营基地改造等配套服务项目,支持半山揽胜、桃花茶、詹家洪、月牙湾等文旅产业项目运营壮大,打造商文旅融合标杆。构建环东方山登山健身绿道,形成梨花峪、豹子洞东方古道等特色登山线路,提升何家湾、郭家湾等传统步道品味,将东方山打造成为武汉都市圈居民周末休闲后花园。

(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建好高效服务政府

1.创建先行试点,营造优质服务环境。积极开展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工作,每年坚持申报一批先行试点项目,以点带面突出特色,打造营商亮点。全面对标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先进做法,按照“突出首创性、聚集小切口”的原则,提升下陆营商环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赶超目标,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2.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持续深化“一门一窗一网”改革,提供“零距离”一站式服务,打造“智能、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聚焦政务服务“三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一窗通办”改革,推动“两个集中”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三同”改革,提升下陆区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3.加强宣传解读,推进惠企政策落地。认真贯彻落实“省47条”、“市52条”等优化营商惠企政策,通过公众号、交流群、宣讲会、培训会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双渠道共推,持续向市场主体精准推送各项惠企政策。用好“黄石政策计算器”平台,同时加强优化营商政策的宣传解读,积极报道传播正面典型榜样,营造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良好舆论氛围,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社会参与度和群众知晓率。

(五)着力建设品质下陆,描绘民生幸福画卷

1.推进城市更新,焕发城市活力。抢抓黄石全国城市更新试点机遇“窗口期”,统筹推进团城山区域提档升级和新、老下陆旧城改造,实现老旧小区旧改“清零”。鼓励支持城中村、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自然湾特色更新,完成大屋湾、江洋湾、陆柏林、张家湾等保留村落区域人居环境美化。积极争取危旧房改造资金,实施黄建三公司、香铺堂、北村等改造项目,探索危旧房改造“黄石模式”下陆样板。开展街区环境综合提升,打造大冶有色历史文化街区、铜花南北路工业文化商业街区,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模式,打造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区。

2.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打造区域消费中心。依托团城山万达、居然之家业态升级,持续壮大首店经济,加快推进同大冷轧、宝钢地块商业综合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做实磁湖路团城山商圈建设;借助湿地公园生态优势,做优广州路沿线商圈建设;用好用活城市更新政策,做精未苏湾、大屋湾、箭楼下西村、安达路等特色街区建设。充分挖掘下陆产业特色、商业特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免税经济、假日经济、夜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策划开展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形成一批夜经济集聚区和示范点。

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完整社区。深入实施小区培基工程,加强和完善“三方联动”机制,推进优质物业进小区。加快完整社区建设,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供给,规划完善养老、托育、卫生服务站、食堂、家政网点等便民服务设施。到2025年,完成增设停车位1200个,新(改)建养老机构(康养中心)3个、为老服务中心28个、托育场所1个,幸福食堂(助餐点)30个,扩大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高标准打造铜花、团结、青龙山、石榴园等省级完整社区试点,到2025年,基本实现完整社区建设全覆盖。健全“一核多元”协商共谋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爱国卫生运动与社会治理相融并进,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城区。

4.补齐民生公共服务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教育学位供给与新增需求不匹配的突出问题,加快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突出抓好教育资源整合,采取“挖潜、扩班、分流”等办法,确保符合入学条件、政策的适龄儿童“有学上”,促进薄弱学校提升发展,努力实现“上好学”。积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健康下陆建设、筑牢公共卫生防线、确保“一老一小”民生工程。加强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养老体系建设,实现老有所养。

(六)着力聚焦项目攻坚,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1.解放思想突破藩篱提升招商引资理念。招商引资是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施战略和加快主导产业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持续解放思想观念,创新方式方法,突破条条框框,盘活沉睡的优质资源。进一步探索央地合作、融资租赁、产业基金、城市合伙人等招商新模式,充分发挥区六大招商专班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坚持大员上阵、全员招商,在全区上下营造“解放思想抓招商、破除万难抓项目、上下同心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2.聚焦加快融圈入群,积极落实项目谋划。牢牢立足我区产业特色,谋划一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项目。以“四园”建设为抓手,深度对接湖北花湖临空经济区,推进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和磁湖西临空高端商务产业园落地,高标准做好东方山武汉都市圈周末休闲后花园规划设计。重点推进团城山地区消费升级,加快磁湖西、宝钢、同大等地块开发进程,积极盘活宏泰广场以及双子国际等商业综合体,新谋划温德姆酒店、武商超市团城山店改造、桃花裔总部基地等项目。按照“科学规划、立足长远、适度超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做深做实我区项目谋划。

3.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紧盯重大项目落地。强化项目策划、招商,不断增补、充实“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六大专班齐上阵,持续强化跟踪管理,确保双月考核真实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为“四园”建设增添动力。办好2023年中国(黄石)铜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大会,并在会上积极推介我区表面处理产业。同时积极参加全市大型招商活动,确保办会有下陆特色、参会有下陆亮点。推进工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投资,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策划、落地,提升项目转化落地率,确保项目滚动发展和有效接续。

(七)着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1.坚决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建立以满足用水需要为中心、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范环境风险为底线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湖库港巡查管护和“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磁湖(理工学院)市控水质监测点位水质稳定达标。落实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攻坚行动,强化磁湖、五一湖七一湖入湖排污口整治,加快长乐山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市政、工业污水分流改造,确保区域内污水排放达标,东港、西港流经段水质达标。

2.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坚持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全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强化大气污染源整治,确保团城山大气国控站点监测数据达标;落实林长制,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严厉打击各类占林、毁林的违法行为;完成东方山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东方山省级森林公园提档升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着力改善下陆区生态环境质量,守护下陆绿水青山。

3.坚决守住生产安全底线。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整治各项责任措施,持续降低风险隐患,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围绕固危废原料存储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燃气安全、消防安全以及新投产企业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严格落实监管主体责任,提升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使命感、责任感,同时强化业务素质、提升监管能力,推动各责任主体履行好安全生产职能,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

4.坚决守住平安稳定底线。深入开展涉稳风险积案集中攻坚“清零”行动,有效化解涉众金融、涉企改制、涉房、非正常死亡事件等涉稳风险易发领域和涉法涉诉、重点信访矛盾积案。落实“三到位一处理”,重视初信初访、网上信访事项受理办理,领导干部坐班接访、带案下访,最大限度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落实“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压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追究责任制,巩固“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附件:1.下陆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发展目标中期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