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关于区八届政协五次会议第6号提案的答复
陈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社区普遍开展公益心理讲座活动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社会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成为全社会迫切关注又较为隐晦的问题。尤其在疫情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恐慌、愤怒、无助、无聊、孤独、烦闷、痛苦、哀伤等负面情绪,更是反映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我区也在逐步推进该项工作开展。
一、学校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构建学校心理健康组织工作体系。成立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统筹现有经费渠道,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区属学校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密切与村(社区)联动,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
2、建设完善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全区13所中小学全建有心理咨询室,其中黄石实验中学、团城山小学、下陆小学、铜都小学等规模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非规模学校如张家湖小学、长乐小学等重新改造心理咨询室,购买心理健康辅导器材,均有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除平时对师生开放外,区教育局在5-6月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主题活动》。此外,区属各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微信公众号,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全体师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3、推动家长、班级、学校网络联动。区属各学校通过班会、课堂观察、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宣传及信息回收整理,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评估。疫情期间向师生下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电子手册,在微信群发公开信,为全体学生注入一剂心理预防针。常态化疫情防控后定期开展生命健康教育、活动体验与技能传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及自我调适技巧。对有升学压力、贫困、留守儿童、单亲、父母忙于抗疫等学生开展个体化心理健康辅导。抓好家庭心理教育环节。区属各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群发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班主任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问题家庭(单亲或离异)改变观念和行为,实现健康的家庭功能。
4、抓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二、推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多元化建设
1、加强居民普遍心理健康宣传。针对公众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现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结合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宣传力度,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实施《健康湖北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抑郁症、焦虑症等主要指标进行调查和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
2、社会组织有力补充。一是下陆区社会组织合心心理服务中心在疫情期间开通24小时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每天8名咨询师对居民进行心理疏导。疫情期间累计接待患者、患者家属及民众心理援助咨询189个,跟踪回访400余次,服务总时长300小时。二是每周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区婚姻登记处为自愿接受服务的离婚当事人提供免费服务,共服务164人次,接待离婚劝导和调解服务对象有85对,成功劝和60对夫妻。通过12338心理服务热线服务人数106人次。三是开展公益项目讲座。2020年至今共在全区17个社区和学校开展儿童自护防侵、爱与被爱的距离、与压力做朋友、影响孩子一生的家庭教育、迷恋手机的原因和应对策、爱心妈妈、火妈妈的处方等公益讲座29场,受益居民10932人。